乌镇讯(2025 年 11 月 9 日) —— 历时四天的 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今日落下帷幕。本届峰会以 “共筑开放合作、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” 为核心主题,恰逢 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” 理念提出十周年,AI 共生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。来自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00 余家企业携 1000 余项前沿技术亮相,通过 “技术展示 + 产业对接 + 全球对话” 的多维场景,清晰勾勒出人工智能与文化、产业、民生深度共生的发展新路径。
文化共生:让千年文脉 “活在当下”
在乌镇昭明书院的青瓦白墙间,MR 混合现实技术构建的数字文澜阁内,游客戴上设备即可与数字人纪晓岚对话《四库全书》纂修史,指尖轻触便能 “翻阅” 古籍善本。这是 “文澜重光・数韵流芳” 项目带来的文化奇观,该项目通过 AI 智能体技术破解古籍保护与公众可及性的矛盾,其支付宝小程序 2.0 版本新增的 “四库人格测试” 已吸引超 10 万人次互动。
不远处的 “光影丹青” 沉浸式空间内,40 幅中国历代名画通过虚拟现实引擎 “活” 了起来:观者踱步时,《游鱼点墨》中的群鱼随脚步游动;伸手触碰时,《山涧品幽》的萤火便绕指飞舞。“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玻璃柜中走出,成为可参与、可创造的生活体验。”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馆长孙晓珺表示,该项目已在全国巡演中收获超百万观众。
网易打造的 “云上诗路” XR 体验则让盛唐风华重现:戴上专用眼镜,浙东唐诗之路的山水风光与诗词意境即刻铺展眼前,AI 生成技术还能根据游客动作触发四季景致变换,实现 “人在诗中游” 的沉浸体验。

产业共生:算力底座支撑全链条创新
“互联网之光” 博览会特设的 AI 算力展区内,中兴通讯牵头打造的光互联智算集群引发关注。该集群通过芯片、服务器、数据中心的高速互联技术,在杭州、嘉兴等地部署超 5 千卡算力节点,可支撑万亿参数模型高效训练。蚂蚁集团则亮出万卡规模国产算力集群,已全面应用于安全风控领域,模型响应速度提升 3 倍以上。
峰会上发布的《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5》显示,截至 2025 年 6 月底,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 788 EFLOPS(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),位居全球前列,为 AI 产业共生提供坚实底座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主论坛透露,工信部将建设全国算力互联互通平台,推动模型与数据集协同创新,“让算力像水电一样随用随取”。
具身智能成为产业融合新亮点:工业 AI 孪生平台 SpatialTwin 全球首发,可支持智能体规模化运行;机器人导览员、AI 中医诊断仪等设备在博览会上提供互动服务,展现 AI 从 “云端” 走向 “身边” 的进化趋势。
普惠共生:AI 填平发展鸿沟
在 “数字共富” 专题展区,浙江庆渔堂的 AI 无人渔业工厂模型吸引众多目光。该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与 AI 算法实时调控养殖环境,使养殖效率提升 40%,已带动长三角 2000 余户渔民增收。阿里云展示的 “空天地脑” 一体化监测项目,则通过卫星遥感与 AI 分析,为乡村生态保护、作物种植提供精准指导,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样本。
消费端的 AI 共生场景同样鲜活:闲鱼 “绿色大脑” 展台前,观众体验着 AI 全流程助力闲置交易 —— 上传图片后,AI 瞬间生成商品文案与定价建议,智能托管功能还能自动回复咨询、调整价格。数据显示,该功能已推动平台闲置流通效率提升 60%,累计减碳超 1180 万吨,相当于 740 万户家庭年用电量的碳排放量。
峰会期间,蚂蚁集团的智能终端技术 gPass 与峰会智能体 “桐小乌” 融合,通过 AI 眼镜为参会者提供实时翻译、导航指引等沉浸式服务,展现 AI 对特殊场景的适配能力。
治理共生:全球协同筑安全防线
“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 分论坛上,全球专家围绕 AI 伦理展开热议。针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治理挑战,峰会达成 “乌镇 AI 治理共识”,提出建立跨国家、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,推动开源社区与监管机构协同制定伦理标准。
“AI 共生的核心是‘可控发展’,既要释放技术活力,也要守住安全底线。”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副院长白江指出,当前我国多款国产大模型引领开源创新,AI 终端加速普及,更需通过治理创新保障技术普惠而非鸿沟扩大。
本届乌镇峰会首次以 “AI 共生” 为主线设计全流程活动,包括 “六小龙乌镇对话”“人工智能治理论坛” 等 24 场特色环节,“直通乌镇” 大赛吸引全球 29 个国家超千个 AI 项目参赛。作为永久举办地,桐乡已依托峰会溢出效应建成 “互联网 +” 产业高地,2025 年 AI 相关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,成为县域数字共富的示范样本。





暂无评论